同济大学杨同青教授、许晓斌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马梁副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集成硅纳米棒阵列的微流控芯片,能够高效分离肿瘤细胞释放的EV,并通过定量分析EV中的生物标志物实现了对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梁乃新团队与北京理工大学魏泽文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名为IOI-Chip的微流控芯片,用于评估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DOs)与自体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苏州科技大学许兵副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湿度增强的微流控纸基血浆分离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抗体预处理的宣纸上引入全血样本,实现了高产量和高纯度的血浆快速分离,并成功集成到无需离心的血糖浓度检测中,为资源有限地区的即时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经济的解决方案。
在药物筛选领域,表型药物发现(PDD)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开发策略,它侧重于直接利用生物系统的表型变化来识别潜在的药物分子。
微流控技术为单细胞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精确控制细胞环境并实现大规模的单细胞衍生肿瘤类器官(STO)检测,从而推动个性化治疗和药物筛选的研究。
生物芯片中生物分子和单细胞的实时筛选对于疾病预测和诊断、细胞分析和生命科学研究极其重要。
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张惠敏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了数字微流控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的创新方法(Digital-GPA),用于快速、准确分析单个细菌的基因型和表型,以识别抗生素抗性机制,具有直接处理临床样本和无需细菌培养的优势。
一种新型微流控纸基双模式检测平台(dual µPAD),它能够同时通过比色法和电化学法快速、准确地测定缺血性中风患者样本中的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检测时间短等优点,有助于改善中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华盛顿州立大学化学系的研究人员设计并制造了一种3D打印Mg2+电位传感器,将其集成到3D打印微流体装置中,用于定量低样本量生物液体中的Mg2+。
微流控系统因其快速混合和精确的流体控制能力,成为理想的纳米材料合成平台。
武汉大学陈璞教授、罗孟成教授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元珍教授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新型微流控设备,利用温度梯度引导下的精子趋温性选择技术,有效提高了体外受精(IVF)中高活力和功能健全精子的筛选效率,为改善男性不育患者的IVF成功率提供了一种潜在的临床应用方法。
微流控技术被用来精确控制封装细胞的数量、尺寸和支架结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大渔研究员、徐邦牢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数字-液滴微流控装置,该装置结合了数字微流控(DMF)模块和液滴微流控模块,旨在提升检测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分析通量。
南华大学喻翠云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智能手机辅助的可编程微流控纸基分析装置(μPAD),该装置利用比色和光热双信号实现了对碱性磷酸酶(ALP)和丁酰胆碱酯酶(BChE)的同时、准确和可视化定量检测。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Dr. Juhong Chen团队提出了一种自供电数字环介导等温扩增(dLAMP)微流控芯片(SP-dChip),用于快速定量检测核酸。
创新的通道几何结构,包括螺旋形、蛇形、收缩-扩张形以及非矩形截面通道等。这些设计通过改变通道的Dean流动特性,增加了颗粒迁移的物理复杂性,并影响了颗粒在通道中的平衡位置数量,从而为提高微流控芯片的分离效率和通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PCR是一种强大的核酸绝对定量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拷贝数绝对定量、肿瘤标志物检测和产前诊断等领域。
南京工业大学陈苏教授团队采用微流控同轴静电纺丝技术构建了核壳凝胶纳米纤维人造皮肤材料,由于微流控技术的精确可控及高效传质特性,该方法实现了对核壳凝胶纳米纤维微观结构的精确调控。
微流控纸基分析设备(μPAD)作为便携式即时检测(POCT)工具,在资源匮乏地区的早期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丽丽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各种柔性基底的新型激光雕刻表面粗糙化策略。该工艺构建的微通道在汗液填充前后显示出明显的结构反射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