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Daeyeon Lee、David A. Issadore等人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光刻技术在硅和玻璃微流体设备的所有通道表面(顶、底和壁)上创建微米级润湿性图案,以实现高通量双乳液生成。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便携式一体化微流控设备(PAD),用于即时检测(POCT)宫颈拭子样本中的HPV16和HPV18 DNA。
东南大学刘宏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的可穿戴微流控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结合了离子电渗法,能够非侵入式地监测汗液中的β-羟基丁酸(β-HB),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快速诊断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检测单个细胞外囊泡(EVs)中的蛋白质和mRNA,可以全面分析特定EVs亚群,显著推进癌症诊断。
开发了一种名为PANDA的无标记微流控技术,能够从大量未稀释的血液中持续分离出循环肿瘤细胞簇(CTCCs)。
东华大学覃小红教授、季东晓研究员等人提出了一种单向、无需外部泵驱动的微流体汗液传感纱线(PM-SSY),该纱线能够快速、灵敏且稳定地检测汗液成分,并且可以集成到智能服装中用于健康监测,即使经过多次洗涤也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一种与反蛋白石薄膜相结合的创新型血管芯片,以研究不同刺激下的糖萼完整性及其屏障功能。
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设计的水凝胶颗粒的可控制造和功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因其反应时间短、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势,在快速和准确的现场诊断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田李梅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生化传感器,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来量化汗液中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从而消除了对标签或氧化还原探针的需要。
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教授和王斗副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芯片的分支汇聚结构,作为增强微流控芯片混合效率的通用策略,通过增加流体间的界面数量来提升混合性能,该结构不仅减少了所需的入口数量,而且在连续合成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时展现了较传统设备更高的粒子均匀性。
循环肿瘤细胞(CTC)在癌症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液体活检的重要靶点。
近期,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散的新型微流控平台,通过两步法实现了形状可控且具有刚度梯度的水凝胶的制备。
现行的细胞冷冻保存方法常使用DMSO作为冷冻保护剂,这是一种小分子两亲分子,能够迅速穿透细胞膜,在冷冻/解冻过程中保护细胞免受不可逆损伤。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融合等离子体活化涂层(PAC)与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技术的新型表面处理方法,成功在微流控芯片的PDMS及玻璃材料上实现了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的生物分子共价固定化。
北京科技大学张美芹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柔性探针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和微流控装置的无标记、非侵入性技术,用于实时监测和评估间充质干细胞球状体在不同诱导条件下的成骨分化过程。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合微流控技术和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的高通量方法,用于快速筛选和发现具有高亲和力和中和能力的单克隆抗体,特别是针对SARS-CoV-2的抗体,为抗体药物开发和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特征是肾功能逐渐丧失。CKD的早期诊断和定期监测对于延缓病程进展至关重要。
该芯片集成了基于磁珠的核酸提取与纯化、声流驱动混合、液体等量分配和多重PCR扩增及原位荧光检测,实现了样本处理到结果分析的全自动化流程。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高效的双酶系统,能够在更温和的条件下实现红细胞的转换。这一进展为开发新的酶以生成普遍适用的O型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