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效散热仍然是先进热管理系统的关键挑战,特别是在高性能电子和能源密集型应用中。近期,宁波诺丁汉大学任勇教授、王静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程昱川研究员等人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针式微流控技术的高导热铁磁流体微胶囊(OMF-HDDA)。该微胶囊通过磁场调控可实现热导率与刚度的协同提升,在电子芯片冷却测试中,其散热效率较传统冷却剂提升36.86%。相关研究以“Needle based droplet microfluidic synthesis of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Ferrofluid microcapsules for thermal management”为题目,发表于期刊《Applied Materials Today》。
本文要点:
1、本研究借助针式双乳液微流控技术,将油基磁流体(OMF)封装在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壳中,成功制备出高导热性铁磁流体(OMF-HDDA)微胶囊。
2、微胶囊平均直径为406.87μm,尺寸变异低于5%,实现了精确的结构和尺寸控制。
3、其热特性受尺寸、温度和磁通密度影响,在300mT磁场下导热系数达1.232W/m・K,优于传统材料;机械测试显示,在300mT直流磁场中刚度达约1MPa,与无磁条件相比提高了一千倍。
4、在交变磁场下,微胶囊的光热效应证实其能通过发热实现能量转换;电子芯片冷却测试中,其散热效率比传统冷却剂提高36.86%。
5、此外,研究还探讨了三相流对微胶囊尺寸的影响,分析了其磁性能、热性能、机械性能等,通过模拟和实验验证了其在电子芯片热管理中的良好应用潜力,为下一代热管理系统提供了高性能、环保的解决方案。
图1.(a)针式微流控装置。(b)用于形成双乳液的微通道结构。
图2. 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3. 热管理系统的 3D 模型。
图4.(a)高度均一的球形 OMF-HDDA 微胶囊。(b)生成的微胶囊,内核直径(di)为 348.16μm,外径(do)为 406.87μm。(c)单个完整的 OMF-HDDA 微胶囊,(d)扫描电镜(SEM)下经挤压后的微胶囊。(e)OMF-HDDA 微胶囊的 SEM 图像(上方为挤压后的微胶囊,下方为完整未破损的微胶囊)。OMF-HDDA 微胶囊的能谱分析:(f-h)分别为碳(C)、氧(O)、铁(Fe)元素的分布。(i)总谱分布图。
图5.(a)在中间相流速 Vm=0.01m/s、外相流速 Vo=0.08m/s 条件下,内相流速对微胶囊尺寸的影响。(b)在内相流速 Vi=0.002m/s、外相流速 Vo=0.08m/s 条件下,中间相流速对微胶囊尺寸的影响。(c)在内相流速 Vi=0.002m/s、中间相流速 Vm=0.01m/s 条件下,外相流速对微胶囊尺寸的影响。
图6. OMF-HDDA 微胶囊的磁滞回线测试。
图7.(a)500μm 的 OMF-HDDA 微胶囊在有无磁场条件下的重量变化,(b)重量变化率。(c)OMF-HDDA 微胶囊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结果。(d)正常条件下 OMF-HDDA 微胶囊的导热系数,(f)热扩散系数。(e)在 0mT 至 300mT 磁场环境下 OMF-HDDA 微胶囊的导热系数,(g)热扩散系数。
图8.(a)OMF-HDDA 微胶囊在直流磁场下的储能模量,(b)在不规则交变磁场下的储能模量。(c)OMF-HDDA 微胶囊所能承受的压缩力。
图9.(a)将 OMF-HDDA 微胶囊排列成心形并置于交变磁场线圈中。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利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微胶囊随时间的热行为和温度变化。观测时间点如下:(b)施加交变磁场后即刻(t=0min),(c)t=5min 时,(d)t=8min 时,(e)t=10min 时。
图10.(a)模型验证。(b)网格尺寸验证。(c)OMF-HDDA 微胶囊散热模拟的时间步长验证。
图11. 含四种填充材料的系统的热管理能力。
图12.(a)芯片散热实验系统。(b)散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误差棒代表三次重复实验的标准偏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mt.2025.102879
(本文仅供参考学习及传递微流控研究成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微流控助力!在富氧空位双相催化剂上构建受阻路易斯对,实现PET高效解聚
下一篇:暂无